地址:山东省邹平县高新开发区北首
电话:18654375587鄢经理
手机:18678338681孟经理
传真:0543—4359999
联系人:鄢经理
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火得一塌糊涂,不仅国内持续升温,版权在国外也被抢购。一位海外网友评论说:“一寸土地都不能丢,谁知道会长出什么好吃的。”虽是笑谈,但把中餐的诱人魅力讲出来了。前段有朋友到泰国清迈旅游,回来说泰国餐还是吃不惯,除了口味,量也太少。她说:“我这样的女士一般都要吃两份,这样一算就比中餐贵了。可能泰国受西方影响比较深,他们的餐饮模式更近西方的习惯。”
西方餐饮业的模式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吗?我从消费者角度勾勒出一个感性的认识。第一是量小。从法式西餐,到日本料理,都很精致。我表妹身高一米八,到上海微软公司工作后,一直自己带午饭。早就知道微软的人性化管理中有一条就是公司供应午餐,还相当不错。我问她,你为什么不吃呢?她说:“他们每顿就吃那么一点点,公司给的一份米饭也就那么多,相比起来,我每顿要反复几次去打米饭,情何以堪呀……”
有位朋友每年从北美回来,总要讲讲那里的见闻。我求证这件事,他说:“美加的餐馆也都是这样,量少。”由此可知西方人每餐吃得少与他们习惯的餐饮方式有关。我又追问:他们可普遍比我们高大,消耗要多,这样吃得饱吗?他女婿在硅谷上班,公司里都有加餐供应,牛奶咖啡点心就摆在那里供员工取用。那他们是不是加餐时多多补充了?“也不是”,他说:“公司虽然免费供应,但他们都要顾及自己的形象。另外,从营养上来说,他们吃的应该是足够了。”这就引出西餐供应的第二个不同之处:量小,但盘子大,每样一点点,但都自信十足。仿佛是为展示:我是什么东东,我有什么营养,我有多少卡路里。这样,即使量小,但能量足够了。也就是说西餐不论怎样奇装异服或者美轮美奂,都没有忘记一条:我以质取胜。
反观西方那些大众化的中餐,不知道是为竞争还是唯恐人家吃不饱,总在量上做文章,一家比一家给得多。到头来价格卖不上去,而用工用料没少一点,你说冤不冤?说到这里,我突然联想起我国氮肥行业在国际市场遭遇“黑手”,被人用招标打压价格,中国氮肥行业的境遇与中餐是不是有些神似之处?都是大众产品,都卖不上好价?除了反制国际市场的恶意之外,我们是不是从自身反省一下。我们刚刚在温饱阶段稳住脚,所谓温饱就是衣服厚实点、饭菜丰盛点,所以我们习惯用自己的肚子衡量别人。但我们面对的国际市场也是这样的需求吗?我们是不是该改变中国氮肥的形象、提升营销模式?借鉴西餐的一些做法,我们现在该做的是把我们氮肥的“营养”、“能量”和“卡路里”充分展示出来。如果你一方面打着“实惠”的招牌,另一方面却想要“高档”的价格,是不是有些南辕北辙?事实上,中国经济如果不完成从“求量”到“求质”的转型升级,包括氮肥在内的中国制造业都很难走上“求值”的道路。在过剩的世界,量根本就不导致话语权。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火爆是因为里面演的尽是“蝎子尾巴——独一份”。这一点,中国氮肥做到了多少呢?